CVD法制备单根磷掺杂P型ZnO纳米线(2)

2009-12-22 顾磊磊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

2.3、PL谱表征

  图4样品1为本征的且经过退火处理的ZnO NWS;2 为本征的但经过退火处理的ZnO NWS;3 为经过P 掺杂的但未退火处理的ZnO NWS;4为P掺杂的且经过退火处理的ZnO NWS;退火条件为800°C 下,80sccm 氩气氛围下退火五分钟图4 为ZnO 纳米线光致发光图,中心为3.17 eV 的峰为其本征峰,3.04eV 的峰是由于价带能级分裂产生的的伴峰,为蓝紫光发光段,中心为2.33 eV 的峰为缺陷峰,为绿光发光段。图中本征峰的位置并未发生明显变化,这说明杂质含量过少不足以使本征峰位置发生变化。

  中心为2.33eV 的峰为绿光区域,是由缺陷能级形成的,如氧空位、锌间隙、杂质,比较样品1 和样品2,发现杂质峰强度变小,说明退火后本征缺陷(氧空位和锌填隙)数量变少,比较样品3 和样品4 发现杂质峰强度变大,是因为退火时本征缺陷虽然减小,但磷杂质扩散入晶格,使杂质峰强度增大,从而使杂质峰的强度变大。分别比较样品2 和样品3,样品1 和样品4,也能发现磷掺杂后,缺陷峰强度变大。

2.4、XRD 表征

图5 磷掺杂ZnO 纳米线和本征ZnO 纳米线的XRD 图

  如图3.11为本征ZnO纳米线与P掺杂ZnO纳米线的XRD图。其中,除在38°和45°左右的峰为金的特征峰外,其余峰位全符合ZnO的特征峰。比较两个样品的XRD图后,发现峰位没有偏移,也没有出现新的杂质相,说明磷杂质的引入没有破坏ZnO原来的晶体结构。

2.5、场效应管(FET)表征

  这四种表征手段表明ZnO 纳米线中已成功的掺入了磷杂质,且原有晶格结构没有被破坏。但由于纳米线中氧空位,锌间隙等本征缺陷的强烈自补偿作用,所得纳米线是p 型还是n 型还有待进一步确定。为此,组装了单根ZnO 纳米线的场效应管,并对其进行了测试。

  场效应管的结构如图6所示。

  单根磷掺杂ZnO 纳米线FET 的输出特性曲线和转移特性曲线如图7所示。从中可以看到,栅极电压Vg 一定时,源漏极间电压Vds 增大,则源漏极间电流Ids 增大;Vds 一定时,Vgs 为正,载流子耗尽,Ids 变小,且正电压越大,Ids 越小,反之,也成立,从而说明所得磷掺杂ZnO 纳米线为p 型。

  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可以通过下面两式进行计算[8]:

  式中,Vgt :栅极开启电压;ε/ε0: 介电常数/真空介电常数;h: SiO2 氧化层厚度;r : 纳米线半径

  本试验中,h=500 nm; r=147 nm; Vgt=212.9V; ε=3.9,由此可得此磷掺杂ZnO 纳米线的载流子浓度为 1.51×109 cm-1,Vds 为8V 时的载流子迁移率为0.803 cm2/(Vs)。

3、结论

  通过CVD 方法制备得到了磷掺杂的 ZnO 纳米线,用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、X 射线衍射(XRD)、光致发光谱(PL)、拉曼(Raman)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制备得到的样品进行了表征。SEM 照片表明制得的ZnO 纳米线直径约为200-300 nm,长度约为10μm。分析掺杂前后样品的Raman 谱图发现其峰位在掺杂后发生蓝移,且其E2(high)的峰的半高宽变宽;样品退火后,E2(high)峰位发生红移,同时在576 cm-1 处出现杂质峰,表明磷元素掺杂进入了ZnO 纳米线,且退火前磷原子多以填隙的方式存在于ZnO 中,退火过程中,磷扩散进入ZnO 晶格中,与氧原子发生替位,使部分压应力得到了释放。PL 光谱研究结果显示磷掺杂的ZnO 纳米线在退火后其杂质峰强度变大,表明ZnO 纳米线中掺入了磷杂质。

  分析样品的XRD图,可见本征ZnO 纳米线与磷掺杂ZnO 纳米线的峰位没有明显变化,表明磷杂质并未与ZnO 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相,没有破坏ZnO 的晶格结构,而仅仅是与部分原子发生替位。

  以单根磷掺杂的ZnO 纳米线为基础,制备得到了场效应管(FET),并对其电学性质进行了研究,测试得到了其输出特性曲线和转移特性曲线。栅极电压为负,场效应管的源漏极间电流变大,说明磷掺杂后的ZnO 纳米线为空穴导电,为p 型半导体,但是p 型ZnO纳米线的迁移率很低,如何提高ZnO 纳米线的载流子迁移率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。